,朗读几乎随时随处可行,为什么非要跑到朗读亭去?因为朗读亭有其独特之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
被央视节目《朗读者》带火的朗读亭,在上海受到了空前的礼遇——从早到晚,朗读亭前都是一列长长的队伍。参加朗读的市民平均排队7小时,最长的竟然要排队9小时。
为了朗读亭里3分钟的朗读,人们竟然愿意排队9个钟头,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精神力量?
不可否认,这其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借助央视这样的强势媒体平台,一档电视节目《朗读者》,使本来十分冷僻的朗读,在短时间内就变成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巨大的话题性不仅能吸引眼球和关注度,还能吸引人们踊跃参与其中。在趋之若鹜的“朗读者”中,也难免有赶时髦、凑热闹者。一款普通食物摇身一变成为“网红”之后,尚能引来成千上万的排队抢购者,《朗读者》和朗读亭这样的超级“网红”,自然能引发一些人一窝蜂凑热闹的热情。
当然,除了媒体的影响、好奇心的驱动之外,有许多人确实态度诚恳,觉得自己内心有一些重要的情感,需要通过朗读去表达、传递。从媒体的现场采访看,很多慕名而来的朗读者,在自己3分钟的朗读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都有一段真挚的情怀。他们并非因为媒体的热议而一时冲动,也不是为了赶把时髦、凑回热闹,而是这3分钟的朗读,这份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对他们非常重要。重要到即使排7个小时、9个小时的长队,他们也认为值得。
一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往往需要一定的仪式去承载。比如我们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升旗、降旗、唱国歌、国庆典礼这些仪式之中,就最能深刻地体验、淋漓尽致地表达。恋人之间、爱人之间的情感,也需要婚礼、结婚纪念日这样的仪式去承载。清明的祭奠,能使人们慎终追远;中秋的团圆,又能使人尽享天伦之乐。同样的道理,如果一段朗读背后隐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朗读之中蕴含着深沉真挚的感情,那么朗读也需要与之相符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也许是书房里独自一人,心怀诚敬;也许是三五好友,沙龙小聚;也许是一场朗读会,或者是一场文艺晚会;当然,也可以是排完长队之后,对着朗读亭里的录音设备,将一段声音,以及它所包含的故事和情感永远记录下来。
朗读亭的火爆,说明市民之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和情感需求。他们有许多故事需要倾诉,有许多情感需要表达。他们想把自己的声音留下来,需要别人倾听和共鸣。但是这巨大的需求,却并不容易得到满足。没错,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朗读,但生活中却普遍缺乏跟朗读互相匹配的仪式感,普遍缺乏朗读者所期待的倾听者。
朗读亭为朗读者提供了仪式感,但这种供应绝对称得上杯水车薪。朗读,以及更多文化活动的仪式,一方面要靠市民和社会组织去努力营造,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候也责无旁贷。
好儿郎朗读亭厂家、朗读亭定制、,有实力的客人可联系李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