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是属无尾目、蟾蜍科的水陆两栖动物,约有340—360种蟾蜍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主要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
其中“中华大蟾蜍”分布最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海拨1000米以下的丘陵区和平坝区,除生殖季节外,白天多隐匿在石块下、草丛中或土洞内,黄昏常在路旁、田边或草地上、河岩、塘边、沟沿及住家附近活动觅食,特别是雨后出外活动者较多。
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布着一种能大量蚕食白蚂蚁的黑眶蟾蜍。蟾体笨拙,行动蹒跚,常爬行,不善游泳和跳跃,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跃。
蟾蜍为卵生,水中产卵、体外受精,繁殖能力较强。在出蛰后蟾蜍即进入水域并开始抱对产卵,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在华北及内蒙古地区,常于4-5月份产卵,而成都平原则在1-2月产卵。每个雌体一次产卵量为5000枚左右,卵小,直径1.5毫米左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深棕色。蝌蚪体色黑,尾鳍较弱而 薄,从卵受精到变成的幼蟾约需60天左右。
由于蟾蜍繁殖能力较强对栖息的环境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人工养殖蟾蜍方法较为简单,可利用废弃塘沟、庭院菜园、河边滩地或大田进行养殖,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无论哪种蟾蜍均可采集蟾衣、蟾酥,没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