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领先心理咨询权威专家:“讨好型人格”这个概念,很多人应该都很熟,而且也真的遇到过这样的“老好人”:
他们很难拒绝别人,谁请他们帮忙都答应,万一做不到他们还会自责。
在感情里,他们也是付出的那一个,竭尽所能地满足对方的期望和要求,生怕怠慢一点就会被嫌弃或指责。
他们也是朋友圈里的大好人,最会察言观色,费尽心机,只为让所有人满意。
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讨所有人喜欢,充满了正能量,但人群散去,他们却不一定是快乐的那一个。因为讨好真的太累了,像是用透支自己换取别人的满足。
都是成年人,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习惯讨好?当深入了解,你也许会发现,讨好型人格的人,大多有一部心酸的童年史——讨好型人格,都是从讨好父母开始的。
一,察言观色的孩子
我们来到世界上,第一个要满足的对象都是父母。
很多人在孩童时期都经受过父母严苛的管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很难让父母满意。
为了得到父母的赞赏和肯定,幼小的孩子拼命努力,只希望父母能够开心。
每个孩子都害怕自己不被喜欢,特别是那些很少被父母肯定的孩子,总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才不配得到爱。
在这种家庭氛围长大的孩子,察言观色是本能。
他们能敏锐地判断父母的情绪反应,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期待自己变得更好后,得到父母的肯定。
对孩子来说,父母对自己不满意,是最严重的错误。
为了不让父母“生气”“难过”“失望”,我们只能不断观察父母的情绪,用父母的满意度衡量自己的价值。
二,习惯讨好的“乞讨者”
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或者吝啬于对孩子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就会造成孩子的过度讨好。长大后,他们就会成为成人社会中的“感情乞讨者”。
1.不敢拒绝别人,自我价值感低
由于童年时长期被父母否定,他们习惯对自我持有消极的认知,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遇到问题总是下意识自我批判。
越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越希望通过无止境的付出,被别人需要和肯定,于是他们会以低姿态去亲近别人。
2.极度缺乏内心安全感
长期观察与配合父母的需求的孩子,很容易畏首畏尾、精神紧张。
成年以后,这样的孩子往往对人和事物过度敏感、患得患失于是更努力地付出,甚至卑微讨好。
不安全的成长氛围,让他们在长大后也时刻处于“备战”状态,随时准备失去,消极且悲观。
3.很容易遇到“问题伴侣”
小时候缺乏足够关爱的孩子,成年后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是亲密关系。
讨好型人格更容易遇到那种“问题伴侣”,因为讨好是他们习惯的关系模式,这让他们觉得熟悉和安全。
在潜意识里,他们需要一个类似父母一般需要取悦的人,通过他们的认可和肯定,证明自己被爱的价值。
然后像当初讨好父母一样,他们会一次次讨好问题伴侣,但越是善解人意,越是没人爱。
三,丢开低姿态的面具
有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或者讨好的习惯。现在我们知道,很多讨好都扎根于童年时父母的对待。
成年人总是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摆脱童年时的阴影,我们的人生,并不是童年说了算。
童年已经是过去时,幸运的是,我们还有漫长的未来重新塑造自己。
如果您在亲子关系,家庭婚姻,两性关系,青少年心理,个体心理(抑郁、焦虑……)等方面有困惑,可以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河南领先心理咨询中心会为您匹配适合您的权威专家帮助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改编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