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施工
3.1 预制构件安装应按施工方案要求的顺序进行吊装,并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构件起吊前,相应位置垫片、调解螺栓或支架标高应调整完成;
2 预制构件应采用慢起、稳升、缓放,起吊过程中构件应保持平稳,不得出现倾斜和扭转;
3 预制构件吊装时应系揽风绳,就位前通过揽风绳调整构件在空中位置和方向;
4 预制构件就位前,应确定钢筋连接、构件控制线位置无误后方可缓慢下降到预定位置。
3.2 预制构件就位后,应同步进行临时支撑,并经测量、校验、调整正确后进行临时固定。
3.3 预制墙柱构件临时支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柱沿高度方向临时支撑可为1道,高度宜为预制柱高度的2/3,不应小于预制柱高度的1/2,应沿水平两个方向各设置1道支撑;
2 预制柱定位后,宜通过其他专用工具调整预制柱位置;
3 预制墙沿高度方向临时支撑宜为2道,每个预制墙临时支撑不应少于2组,定位后可通过临时支撑进行位置微调。
3.4 预制柱安装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安装顺序:与现浇连接的柱先行吊装,其他宜按照先角柱、边柱、中柱顺序进行;
2 定位:以轴线和外轮廓线为控制线,对于边柱和角柱,应以外轮廓线控制为主;
3 调整就位:可通过千斤顶调整预制柱平面位置,通过在柱脚位置的预埋螺栓,使用专门调整工具进行微调,调整垂直度;
4 连接部位灌浆封堵:调整就位后,柱脚连接部位宜采用柔性材料和木方组合封堵,也可用专用高强水泥砂浆封堵。
3.5 预制墙板安装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安装顺序:与现浇连接的墙板先行吊装,其他宜按照外墙先行吊装的原则进行吊装;
2 定位:以轴线和轮廓线为控制线,对于外墙,应以轴线和外轮廓线双控制;
3 调整就位:安装到指定位置后,测量预制墙板的水平位置、倾斜度、高度等,通过墙底垫片(预埋螺丝)、临时斜支撑进行调整;
4 连接部位灌浆封堵:调整就位后,墙底部连接部位可用柔性材料和木方组合封堵,也可用专用高强水泥砂浆封堵。
3.6 预制梁安装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支架调整:吊装前,支架标高应调整完成;
2 定位:以轮廓线为控制线,对于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预制梁,应以套筒钢筋连接完成后,在进行定位调整;
3 临时斜支撑:安装就位后,每个预制梁应设置2道斜支撑;
4 调整就位:通过支架和斜支撑进行调整。
3.7 预制楼板安装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支架调整:吊装前,支架标高应调整完成;
2 定位:以轮廓线为控制线,板边线不应超过实际控制线;
3 调整:浇筑混凝土前,检查和调整楼板底面平整度。
3.8 套筒和连接部位灌浆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灌浆料使用前,应检查产品包装上的有效期和产品外观;
2 在灌浆施工前,应对灌浆部位进行机械或人工清理;
3 按照灌浆料使用说明书的操作规程进行浆料搅拌,每次灌浆料搅拌完成后应进行初始流动度测试,满足相关要求后方可进行灌浆作业;
4 应采用下位孔进行灌浆,宜采用电动泵灌浆,灌浆拌合物应在30min内使用完毕,灌浆孔出浆饱满后及时用专用堵头封堵;
5 灌浆作业时应及时进行记录作业信息,应包含灌浆部位、环境温度、灌浆开始时间、灌浆结束时间、灌浆责任人、监理责任人,并按照每个班组制作1组试件,每组3个试件;
6 灌浆全过程监理应进行旁站,并在灌浆作业记录单上签字确认;
7 灌浆全过程应进行影像和图片资料记录存档,影像资料不少于灌浆部位总数的30%;
8 灌浆完成后,养护期不宜低于24h,养护期间内严禁人员攀爬,避免振动或受到冲击;
9 灌浆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必要时应对灌浆部位进行局部加温措施,保证灌浆部位温度在10℃及以上时间不应小于48h。
3.9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连接部位应按检验批逐个进行隐蔽工程检验,并按要求填写施工检查记录,监理人员应进行旁站监理。
与现浇混凝土相比,混凝土预制件有很多优点:
安全:对于建筑工人来说,工厂中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比复杂的工地作业安全系数更高;
质量:建筑构件的质量和工艺通过机械化生产能得到更好地控制;
速度:预制件尺寸及特性的标准化能显著加快安装速度和建筑工程进度;
成本:与传统现场制模相比,工厂里的模具可以重复循环使用,综合成本更低;机械化生产对人工的需求更少,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升高,规模化生产的预制件成本优势会愈加明显。
环境:采用预制件的建筑工地现场作业量明显减少,粉尘污染、噪音污染显著降低。
什么是装配式结构,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的构件和施工材料要先在工厂进行加工或者现场预制,然后直接运输到施工场地,利用相关的机械设备进行拼接和安装,将一些零散的部件安装成一个整体建造起来的房屋结构。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以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蓬勃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创新,我国的技术人员在施工机械技术上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使我国的建筑企业得到了很好的收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 装配式结构的施工特点
(1)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所需要的材料构件都是可以在工程中直接进行生产制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运输和制造的成本。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相比较很多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来说较为便捷,同时还能够节能环保,是很多建筑企业青睐的一种施工方式。
(2)随着我国建筑建设逐渐现代化,建筑所需预构件的生产精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构件的精准度对于施工质量有着很大的保障。在整个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减少机械设备使用的投入量,减少了很大一部分设备费用的支出。
(3)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技术需要施工现场提供相应的机械设备,现场安装的操作可以减少一部分劳动力,也避免了人为操作可能会带来的质量隐患。
(4)复合一体的工厂对施工现场所需的预制构件进行生产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将一些相关材料进行复合,这样就减少了一部分的施工工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2. 装配式结构的分类
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工艺按照其装配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全装配式和半装配式,下面分别对这两种装配方式进行阐述:
(1)全装配式。这种装配方式所需的生产构件基本都是在相关的机械工厂生产出来,然后运输到施工场地进行现场安装,其构件主要包括装配式大板、盒子结构、板柱结构和框架结构等等。在建筑过程中对围护结构的处理上可以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预制墙板,施工方式较为简单。这种全装配式的施工工艺也有着很多优点,比如生产的效率较高,构件的质量也能得到保障,而且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概率较小,在一些建筑工程较大且相对稳定的地区可以采用这种施工工艺,而且大规模的采用工厂化生产会取得较明显的效果。这种装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需要从一开始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建筑工程的状态不是特别稳定的话,很难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2)半装配式。这类建筑主要由预制构件和现场砌筑两部分作为主要的承受构件,竖直承重的构件基本都是在现场进行砌筑,水平承重构件一般都是采用预制构件,如楼板、楼梯都是要在现场进行吊装的。在一些大规模的建筑施工中,外墙板大多采用预制构件,内墙则用工具式模板进行现场浇筑。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所需的一次性投资要比全装配式的要少一些,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大力的推广,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可以给建筑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应,半装配式结构是目前我国使用多的一种整体式结构。
3. 装配式结构的优点
根据一些国内外的数据统计可以从施工的速度、造价方面列举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可以加快施工速度,节约一部分的用工,缩短施工的工期,还能够降低造价,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