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萎病
黄萎病为真菌性病害,该病感染后,植株生长不良,外围老叶首先表现症状,叶缘和叶脉变褐色,新长出的幼叶失绿黄化,呈畸形、扭曲,根系变褐色腐烂,但中心柱不变色。该病菌为高温型,发病适温25-30℃,夏秋季高温季节病症严重、典型。在连作地块发病加重。该病菌的寄主范围广,并可通过土壤、水等传播。
防治要点:该病菌主要通过根部伤口和幼根表皮及根毛直接侵入。应避免在发病草莓园选留繁殖苗母株及避免连作。发现病株应尽早拔除,并妥善处理。对于连作的病发地必须在定植前进行土壤消毒,可采用太阳能高温处理土壤。
控制方案:
使用青枯立克150倍+大蒜油1000倍+有机硅进行喷雾(2-3遍),同时用青枯立克150倍+沃丰素600倍+奥菌优500倍+有机硅灌根一次,病情严重时可同时复配其它化学药剂;重点喷一下茎基部位。
备注:新棚区发现死棵,重点灌得病行和临近得病行的4-6行。老棚区因重茬严重,病原菌多,建议灌根2次。
二、革腐病
革腐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草莓根及果实,露地及保护地中均易发生。当较多出现大雨过后立即天晴的天气时或者大水漫灌后,发病严重。在果实整个发育期都可能被侵染。未成熟果感病部位变褐色到黑褐色,成熟果感病部位淡紫色到紫色。肉质变粗糙,像腐烂的皮革,且有令人作呕的味道。发病最适条件是饱和湿度、强光照、温度20-25℃,若温度在15℃以下和25℃以上发病率降低,低于10℃和高于30℃不发病。病菌随病果在土壤越冬。果实与土壤直接接触或与雨水、灌溉水等间接接触均易感染。
防治要点:采用无病苗栽在无病田里一般不会发病。建立无病繁苗基地,实行统一供苗。整平土地,沟渠相通,防止积水。不宜连作,避免在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栽培。进行土壤消毒。采用高垄覆膜栽培,及时彻底消除病果。
控制方案同黄萎病。
三、红中柱根腐病
红中柱根腐病为真菌性病害。常见于露地栽培。该病喜酸性土壤,在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草莓感病后全株枯萎,地上部由基部叶的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再逐渐向上萎蔫至全株枯死。根的中柱呈红色和淡褐色是根腐病最明显的特征。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传播。露地与大棚栽培的草莓在低温季节或低湿地里都易发生,因此在气候冷凉、土壤潮湿的条件下,此病成为草莓生产的毁灭性病害。
防治要点:选用抗病品种。不宜长期连作草莓。避免在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栽培。进行土壤消毒。新发展区不从重病区引种,发病个别病株要立即带土烧掉。防止灌水和农具传播。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增施农家肥,培育壮苗。
控制方案同黄萎病。
更多种植管理技术百度(奥丰潘玲)查看,文章内容若有异议请联系作者奥丰潘玲.
中药制剂特点:
标本兼治,药肥双效(防病治病的同时营养复壮株体),无抗药性,可连续使用,无毒无残留,不影响绿色有机标准,任何时期均可使用,安全性高。
(草莓黄萎病怎么治,草莓革腐病专用药,草莓红中柱根腐病防治,草莓黄萎病用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