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检查
全面检查
表面检查:每周检查膜面是否出现破损、裂纹、孔眼或涂层剥离,重点关注接缝处、锚固区及与结构物连接部位。
重点区域检查:在高温、低温或强紫外线环境下,增加检查频次;对渠道防渗、边坡等关键区域需重点关注变形或渗漏迹象。
记录与评估
建立检查台账,详细记录发现的问题(如缺陷位置、尺寸)、处理措施及复检结果,定期评估膜材整体性能。
二、清洁维护
定期清洗
使用清水或中性清洁剂(如稀释的洗衣粉溶液)冲洗膜面,清除灰尘、污垢;避免强酸/碱清洁剂或硬刷擦洗。
大颗粒积灰可用低压水枪冲洗,水流方向应与膜面平行,防止高压冲击导致损伤。
污染防护
禁止化学药剂、油污直接接触膜面;腐蚀性环境中(如垃圾填埋场)需增加防腐涂层或覆盖保护层。
三、物理损伤防护
人为活动管控
施工后禁止在膜面堆放重物或行走,设置警示标志,工具搬运时避开膜面。
锚固区、接缝处等易损部位需用砂袋或土工布覆盖,防止外力摩擦或划伤。
环境防护
暴露区域及时覆盖30cm以上覆土或深水层,减少紫外线直射;长期暴露时建议选择含炭黑的抗老化膜材。
四、质量维护
焊接质量复检
采用充气压力法检测焊缝密封性,保持气压5分钟无明显下降为合格;发现虚焊、漏焊需重新热熔焊接。
破损修补
破损处需裁剪成圆形或椭圆形,使用同材质补丁覆盖,采用热熔焊接或专用胶粘剂密封,修补后复检防渗性。
五、维护周期建议
常规环境:每月全面检查1次,每季度清洗1次。
恶劣环境(强腐蚀、极端气候):每周检查1次,每月清洗1次。
施工后初期:连续3天每日检查焊缝及锚固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