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支座是通常是用在梁式桥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传力装置。体积虽小,但效用很大。把它架设在桥的墩台上,就可以将上部结构固定于墩台,承受作用在上部结构的力,并将力安全地传递至桥墩、桥台,保证上部结构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能自由变形而不产生额外的附加内力。
桥梁支座的类型选择 主要包括有:普通板式支座、四氟乙烯板式支座、 球冠板式橡胶支座三种产品 。当在板式橡胶支座表面粘复一层1.5mm-3Mm厚的聚四氟乙烯材料时,就能制作成聚四氟 乙烯滑板式橡胶支座它除了竖向钢度与弹性变形,能承受垂直荷载及适应梁端转动外, 因聚四氟乙烯板的低摩擦系数,可使梁端在四氟板表面自由滑动,水平位移不受限制,特 别适宜中、小荷载,大位移量的桥梁使用。
桥梁伸缩缝是指为满足桥面变形的要求,在两梁端之间、梁端与桥台之间或桥梁的铰接位置上设置的伸缩装置。伸缩装置一方面保护桥梁主体结构不受破坏,另一方面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感。 桥梁伸缩装置的破坏,不但造成桥上行车遇缝必跳,行车舒适性大大降低,也导致支座、梁体的破坏,结构耐久性降低,为此不得不在后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养护和维修,给正常交通带来干扰和危害
伸缩装置直接承受车轮荷载的反复冲击和桥梁结构变形的作用,使用环境比较恶劣,是桥梁结构最易遭到破坏而又较难以修补的部位。按照我国工程建造和公路领域相关标准法规,中桥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大桥及以上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高级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在15年以上。作为主体结构重要保护装置的桥梁伸缩装置,究竟应该有多长时间的设计使用年限?是与路面结构相一致,还是作为一项低值易耗品,两、三年更换一次呢?
桥梁伸缩装置重要作用是保护主体结构不被破坏,其设计使用寿命,不应低于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寿命,应避免早期维修和提前更换。然而走访调研了多家高速公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甚至包括养护企业在内,普遍认为桥梁伸缩装置属于桥梁结构中的易损件、易耗品,使用寿命在三年左右属于正常情况。 可以看得出来,目前在公路桥梁建造养护管理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属于少数派。
认为桥梁伸缩装置属于低值易耗品的观点,已经成为普遍,甚至是固化的思想观念。 更让人感到惊愕的是,公路桥梁两年缺陷责任期过后,桥梁伸缩装置往往开始集中出现问题,轻则是混凝土结构破坏,伸缩装置止水带老化破损,型钢局部断裂破损;更严重的则是整体结构破坏变形,梳齿板螺栓松动、整体脱落,出现危及桥梁主体结构和车辆行驶安全的严重状况。 桥梁伸缩装置易损坏,使用年限短,更换频繁,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伸缩缝装置本身结构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先天不足。 我国桥梁建造设计领域重视桥梁整体结构设计,轻视桥梁附件设计的思想有所存在。桥梁伸缩装置自上世纪90年代引进德国毛勒伸缩缝和日本梳齿板式伸缩缝设计,并无太多改进,难以适应我国高速公路重载车辆多的现实状况。尤其在伸缩装置设计方面,公路桥梁设计单位,伸缩装置研发生产企业,缺乏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一定程度上在统筹考虑工程建设施工和运营维护方面有所欠缺;
第二是工程总承包体制下,部分招标单位在招标环节忽视质量要求,唯价格论,造成中标价低于甚至远低于成本价。 这些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的企业,为获取利润,只能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压缩成本,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亏损,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例如80型桥梁伸缩装置的工程概预算原本约为3000元/延米,而实际中却是千差万别,有的甚至低至不足千元,造成伸缩装置主要部件的材质不达标,以次充好现象较为普遍;
第三则是桥梁伸缩装置的安装质量把控不严。 特别是桥梁伸缩装置的安装时间通常在桥梁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临近交工验收的末期,压缩工期赶工等造成安装质量难以保障,尤其是混凝土结构养护不到位,交工验收时看似光鲜,一旦交工通车,问题就会集中暴露; 第四项原因与公路车辆超载严重有很大关系。 当有重车高速行驶时,对桥面伸缩装置的损害尤为严重,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引起的车辆冲击力和梁板振动十分严重,从而加速了接缝处的进一步破坏。
此外,桥面渗水也是导致桥梁接缝和构件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 尤其在北方地区,因采用除雪剂除雪造成桥面冰雪融化后的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而桥梁伸缩装置普遍采用单层止水带,止水带破损,养护更换不及时,桥面水通过接缝处渗入,进而造成伸缩装置的型钢、支座、墩台帽的腐蚀和损坏。
桥梁伸缩装置使用年限短,包括多方面的原因,而生产企业质量不过关更难脱其咎。企业靠偷工减料、假冒仿制也能同台竞技,甚至竞争成功。在工程领域,有人将这一现象戏称为“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对整个制造业也是一个打击。 让行业感到慰藉的是,中央大力倡导质量强国、交通强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靠偷工减料甚至假冒伪劣来获利,空间正日益逼仄。 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桥梁伸缩装置行业同样如此,竞争将更加激烈,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会更高,只有坚持以创新为核心,以质量为本,把质量问题上升到价值观和现代企业理念的层面来认识,才可能在竞争中的确立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