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每一件精美的传世瓷器都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绝世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时代的风格,还有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相传,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虽然早期的原始瓷器,做工粗糙,胎体厚重,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个个名窑如雨后春笋般逐一诞生,也迎来了中国瓷器的艺术高峰。古老的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神奇之壶,即倒流壶。此精美之壶,即为壶,却没有可以掀动的壶盖,提梁、壶首和壶身浑然一体。往壶内注水时,需将壶体倒置,从底部孔注入,放正后再从侧面壶嘴倒出,底部却滴水不漏。
近期我公司征集了一件龙柄凤首执壶,瓶体为倒流壶结构,重17.7克。此执壶胎体厚重,胎色青黄,釉表光泽强,釉层透明,且有磨砂般的感觉。此执壶造型奇异,装饰花纹简约而不简单,以龙身为手柄,凤首为壶嘴,龙嘴咬住器首,似吞吐着无尽江海,凤嘴微张,清冽婉转之鸟鸣如在耳侧,极具动感。壶颈之下有两耳,似是提拿之用。壶颈修长有螺纹,片片龙鳞清晰可见,一圈祥云浮雕正环绕在凤颈周围,如其羽毛。在壶肚上绘有线条粗犷的花卉枝叶,其上叶之脉络清晰可见,花瓣层层绽放,娇艳夺目,造型别致。
倒流壶,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又称内管壶,是始于春秋时期,流行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的壶式之一。倒装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宋、辽、金时期,倒流壶较为流行。宋代制瓷业有较大发展,当时窑口林立,瓷器品种繁多,北方定窑的白瓷,的白釉黑花瓷,窑变瓷等,以其丰富的装饰技法构成了北方瓷器的独特风格。例如现藏的一件五代耀州窑青釉剔刻花狮流倒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于陕西该壶集、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技法运用纯熟老练,纹饰疏密有致,过渡自然。壶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深沉,素雅润泽,展示了五代耀州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制瓷工艺又有了,器形烧造富于变化,装饰技法与题材更为,釉色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开创了中国制瓷史的新篇章。元明清时期,倒流壶一直都有制作,保留下来的实物尤以清代为多,其质地有彩瓷、紫砂以及锡壶等有较大发展。清代倒装壶很少再有早期带提梁的样式,而是将提梁改为执柄,造型一般都作成枝叶寿桃形,壶上多装饰蝙蝠、鹿、寿星、童子、松树等图案。在现代社会,倒装壶仍在普通百姓家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并以其颇具趣味的独特使用方法引人入胜。据史料记载,这种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已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流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可以被做成具有多个内胆的,可以从一只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形式。由此看来,很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已经了解和会运用这个液面等高的原理了。
倒流壶“倒注液体,翻转不漏”的神奇之处,正是古代工匠运用科学原理“脑洞大开”的结果,倒流壶运用了物理原理。其具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壶内设计有特殊结构——两只隔水管,其中一管与壶底部的孔洞相连,另一管由壶的流口向下延伸。这一结构运用了物理学连通器的原理:向壶内注水时,水如果从壶嘴往外流,表明水已灌满,因为这时液面的高度取决于与流口相连的隔水管的高度;将壶翻转过来,如果液面不超过流口和内管的高度,水就不会流出来,如此设计可谓浑然天成,匠心独运。“这把倒流壶不仅工艺、构思巧妙,而且寓意吉祥,让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倒流壶的独特之处在令人啧啧称奇之外,还寓有深刻的哲理——倒既正,正是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为倒。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可换个角度去想,做事情不要超越限度。
倒流壶,壶底有小孔,需要往壶里灌水时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壶底的孔注入,直到壶嘴往外流水,就灌满了。其最吸引人的在于把壶灌满后,壶身正过来时,水却丝毫不会流出来。想喝水时只需要把壶嘴稍稍下倾,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类似于化学实验中的回流装置,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惊叹。一把精美的瓷壶,却没有壶盖,整个壶身浑然一体。
这件龙柄凤首执壶造型别致,纹饰清雅。它通体施青釉,青黄深沉,素雅润泽,于细微处颇见匠心,巧夺天工。龙形提梁与凤壶嘴遥相呼应,动感十足。壶腹上刻花刀锋犀利娴熟,线条疏密有致。纹饰形神兼备,极具艺术感染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神鸟,象征吉祥和谐、生活甜美,龙是权利和威严的化身,一只瓷壶,集鸟王凤凰、龙的祥瑞灵气于一身,蕴藉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令人叹为观止。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首状,使壶的整体看上去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直立龙形,龙口衔住壶的口沿。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进行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各层纹饰之间均以暗划弦纹相隔。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且玻璃质感较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特征。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其造型既吸取了萨珊王朝金银器造型特点,又融入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造型非常巧妙,壶盖是一件凤首,壶盖与壶口相吻合,只见它高高的冠子,大大的眼睛,尖尖的咀喙,显得骄傲威猛。壶柄则是一条生动而活泼的螭龙,从口沿一直延伸到壶底,像是在窥探欲饮,显得调皮可爱。纹饰尽管繁复,但结构严谨,层次鲜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表现为对大唐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排外,也不是唯我独尊,对外来文化既不是嗤之以鼻,也不是严防死守,恰恰相反,这种文化自信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取为己用。这件凤首龙柄壶就体现了唐代文明的开放程度。这种开放的心态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值得今天的我们思考和运用。这件壶的样式在唐代以前是没有的,唐代以后也没再出现过,它吸收了西亚波斯文化的影响,在造型上吸收了波斯萨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壶身堆贴华丽的纹饰,造型上具有西亚“胡瓶”的特点,整体感官细长,高挑。但是又融合了中原汉文化的特点,壶首用凤首做装饰,壶柄用龙身做装饰,堆塑和贴花样式虽与萨珊王朝金银器类似,但内容却是中原汉文化的力士、宝相花等图案。图案既有西亚的连珠纹,也有中原的莲瓣纹、卷叶纹,中西方文化在一件器物上交汇融合,形成这样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此壶表面润泽有光,壶呈圆形,有盖却不能打开,全身雕刻有花纹,造型生动而又逼真,丰满华贵,颇具立体感。据史料记载,这种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已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流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可以被做成具有多个内胆的、可以从一只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样式。由此看来,很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已经了解和熟练运用这个液面等高的原理了。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现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得更严实,灰尘不会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如果要生产一把纯粹的全瓷质倒流壶,即使使用了现代工艺及设备也非常复杂,在古代更是有极高的难度。首先复杂的造型要纯手工制作,又细又长的壶梁既要美观,又要结实,对成型和烧成工序要求都非常高。至于内部的瓷质管件结构,因为倒流壶没有可以打开的盖子,是近乎全封闭的状态,所以不可能一次成型。据考古资料显示,倒流壶要分三次,组装烧制而成。无论是成型、干燥、搬运、烧成工序中,但凡造成一点小裂纹或者变形都会前功尽弃。所以一件完好无损的倒流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