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座本身是一种佛座的形式。它源自印度,最初是专门用来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座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圣山须弥山,相传此山是世界的中心,用此山做底座,以显示佛的神圣和伟大。
须弥座的基本构造特点是一个上下宽、中间有束腰的基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其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这种设计正是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的。这种独特的构造不仅美观,而且富含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化的交融,须弥座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它不仅用于佛像的台座,还广泛运用于宫殿、庙宇等高贵建筑的基座,甚至扩展到家具、神龛、台子等其他尊贵物品上。
此外,须弥座的形式和风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例如,在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到了唐、宋时期,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作为装饰,束腰部分也显著加高,并出现了束腰柱子将其分割成若干段落的设计。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须弥座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审美和工艺水平。